周日至周四:上午 10:00 至晚上 7:00
(最后入场时间:晚上 6:00)
周五及周六:上午 10:00 至晚上 9:00
(最后入场时间:晚上 8:15)
其他票种可选
zh-CN nav_sessionexpired 您的会话已过期。请重新登录。 确认
一次性密码(OTP)验证 选择您的验证方式。请注意,部分国家可能对手机短信设置限制。如果无法收到手机短信,请使用电子邮箱接收一次性密码。 手机 电邮 或 尝试其他验证方式 立即验证您的手机号码 立即验证您的电子邮箱地址 包含一次性密码(OTP)的短信已发送至您的手机号码 {#}。 包含一次性密码 (OTP) 的电子邮件已发送至您的电子邮箱{#}。 您的手机号码已验证成功。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已成功验证。 您输入的一次性密码(OTP)有误。 未收到? 重新发送 {#}后重新发送 完成 一次性密码请求失败。请稍后再试。 一次性密码请求重复。请在当前一次性密码过期后再试。 请完成下方 hCaptcha 验证,以核验您的账户。您登记的手机号码随后将收到一次性密码。 请完成下方 hCaptcha 验证,以核验您的账户。您登记的电子邮箱随后将收到一次性密码。 发送短信验证码时出错,我们建议使用电子邮件验证码。 发送电子邮件验证码 取消
15 您当前会话剩余时间为: 点击“继续”保持登录状态,或点击“登出”结束本次会话。 {minute} 分 {second} 秒 2 继续 退出
滨海湾金沙 线上聊天功能目前不可用。请刷新页面或稍后再试。由此造成不便我们深表歉意。 30
展览
提示:含部分成人内容
此展览门票可使用 SG Culture Pass 代金券购买。访问活动网站 sgculturepass.gov.sg 了解更多详情。
点击“SG Culture Pass 购票”后您将前往第三方网站。请注意,金沙尊赏时尚会员权益不适用于第三方网站。
展览展现了新加坡独具特色的未来观,这种观念源于长远规划的思维、环境实用主义的立场,以及共担责任的集体意识。与西方流行文化中常见的反乌托邦论调不同,新加坡将未来视为可精心设计、开放讨论并积极共建的实践工程。这种前瞻性理念贯穿展览的每个维度 - 从 WOHA 建筑事务所打造的生态垂直城市,到 Pomeroy Studio 的漂浮农场,在建筑、设计与艺术领域得到完美诠释。
展览既呈现电影制作人兼思辨性建筑师 Liam Young 的前瞻创作,亦汇聚 Björk、 Torlarp Larpjaroensook、 Osborne Macharia、 Ong Kian Peng、 Jakob Kudsk Steensen、 Ming Wong 等海内外艺术家的创新成果。Another World Is Possible 通过多元艺术实践,探索生活模式、思维方式和存在形态的崭新可能,以充满希望的姿态展望未来图景。
Another World Is Possible 是位于澳大利亚墨尔本的 ACMI(澳大利亚活动影像中心)原策划展览“The Future and Other Fictions”的续展。本展览由艺术科学博物馆与 Liam Young 联合策划,并获得新加坡设计理事会支持,以庆祝新加坡独立 60 周年。
2025 年 9 月 13 日至 2026 年 2 月 22 日
入场时间
周日至周四:上午 10:00 至晚上 7:00
(最后入场时间:晚上 6:00)
周五及周六:上午 10:00 至晚上 9:00
(最后入场时间:晚上 8:15)
其他票种可选
门票价格
新加坡居民
游客
一个多世纪以来,电影与电视塑造了我们对未来的想象。在无人驾驶汽车、智能设备与虚拟现实成为现实之前,它们早已在银幕上被描绘。而这些影像中的未来,往往令人不安。
从《大都会》(1927)到《银翼杀手》(1982),再到《黑客帝国》(1999),无数经典影片将焦虑具象化:人工智能的崛起、社会秩序的崩塌、生态的全面崩坏。这种趋同的想象不断被延续强化。雨夜中的霓虹城市、数据连接的人造身体、濒临崩溃边缘的大自然 —— 这些意象构成了我们对未来的集体想象。反乌托邦成为默认设定,一种黑暗而迷人的视觉语言,难以摆脱。
本章节聚焦于这些影像的深刻影响。在流行文化的广泛影响下,银幕上的未来图景深刻地塑造了我们对未来的建构、规划与想象方式。展厅中,一段蒙太奇影像汇集了数十年来电影和电视中的崩溃、控制与灾难场景,这些视觉影响已经潜移默化地造成了普遍性的公众焦虑。反复出现的末世图景,限制了我们想象其他可能的能力。
展览从此处开启,邀请观众暂停脚步。在展望未来之前,先回望那些我们从流行文化中“继承”的未来——不是为了否定它们,而是去思考:如果我们放下这些想象,会发生什么?
策展人:
ACMI 澳大利亚电影电视艺术中心(澳大利亚)
Conor Bateman(澳大利亚)
CD Projekt Red(波兰)
Dezign Format(新加坡)
未来不止一种模样。作为一种文学体裁起源的“未来想象”如今已跨越媒介,从设计、漫画到视觉艺术,展现出多元的文化视角。与主流电影中充满焦虑的反乌托邦不同,未来想象鼓励我们思考:当未来由不同文化价值与世界观塑造时,会是什么样子?
本章以艺术家兼策展人 Liam Young 与澳大利亚原住民艺术家 Natasha Wanganeen 合作的作品《After the End》为起点。作品设定在一个后化石能源时代,失落的土地得以归还,废弃的海上钻井平台转化为新兴岛屿社区,展现了由原住民智慧构建的未来叙事。这是 Young 长期实践的一部分,他通过电影式的世界建构,重新想象未来可能依托的生态、社会与空间结构。
在亚太地区的创作者笔下,未来往往不再是末日景象,而是充满创造力与希望的世界。展厅中,艺术家们从文化记忆中汲取灵感,尝试为明日原型设计。Osheen Siva 将泰米尔传统首饰重塑为未来战甲,而 Björk 则将爱转化为宇宙能量,以个人神话与自然元素为其赋形。
这些作品展示了想象力如何成为重塑未来的工具。若我们渴望一个更具包容性与希望的世界,首先必须能够想象它的存在。
策展人:
Björk(冰岛)
Chynna Campbell、Sutu、The Love Punks 及 The Satellite Sisters(澳大利亚)
Andrew Thomas Huang(美国)
Osheen Siva(印度)
Natasha Wanganeen(澳大利亚)
Liam Young(美国/澳大利亚)
本章节介绍非洲未来主义(Afrofuturism)——一个将非洲侨民的经验、历史与未来置于想象核心的文化运动。与西方流行文化中常忽略黑人声音的未来叙事不同,非洲未来主义重新夺回未来的主权,将其作为黑人自由、创造力与无限可能的空间。
非洲未来主义提出一个问题:当未来由文化记忆、精神深度与自主意识塑造时,会是什么模样? 它融合音乐、神话与祖先智慧,构建出既高度科技化、又深植传统的世界。
“Afrofuturism”一词由文化评论家 Mark Dery 于 1993 年提出,但其思想源流可追溯更早。音乐家 Sun Ra 是该领域的奠基人物之一,早在 1950 年代初便发展出其宇宙哲学与星际身份。他将古老神话、太空旅行与先锋爵士乐融合,创造出一种通过声音与星辰追求解放的激进美学。
这种激进的宇宙观在本展厅的作品中回响不息:Osborne Macharia 的摄影肖像、Serwah Attafuah 的赛博战士将加纳传统与未来美学融合;Shiro Fujioka 的影像作品则描绘一个跨维度部族,借由声音穿越时间、空间与黑人未来。
这些作品拒绝“普世未来”的神话,强调每一种未来都根植于文化、历史与视角之中。
策展人:
ACMI 澳大利亚电影电视艺术中心(澳大利亚)
Serwah Attafuah(澳大利亚)
Shiro Fujioka(美国)
Olalekan Jeyifous(美国)
Osborne Macharia(肯尼亚/加拿大)
本章节聚焦亚洲,尤其是东南亚 —— 一个充满未来可能性的地区。
本章探索了如“丝绸朋克”(Silkpunk)、“香料朋克”(Spicepunk)与“岛屿朋克”(Islandpunk)等未来想象类型。这些风格从区域神话、物质文化与生态环境中汲取灵感,构建出具有亚洲文化特质的未来图景。与非洲未来主义强调太空、声音与灵性解放不同,丝绸朋克以仿生科技与史诗叙事重塑东亚传统。香料朋克则反思殖民贸易与海洋想象;岛屿朋克通过设计与生态适应,重新书写太平洋与东南亚岛屿的未来叙事。这些元素拒绝单一的未来蓝图,强调一个由文化与土地共同塑造的多元宇宙。。
本章中的当代艺术家与设计师将这些风格具象化:Leeroy New、Torlarp Larpjaroensook、Ong Kian Peng、Youths in Balaclava 等人描绘出一个东南亚未来图景,在其中,传统、科技、灵性与创新共存。2023年电影《The Creator》(造物主)也呼应了这一愿景,展现人与机器人、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东南亚。
这些作品共同描绘出一个科技高度发展的未来,但始终扎根于文化、生态与土地之中。与西方科幻中常见的末世语调不同,这些东南亚未来想象展现出科技、自然、历史与社群之间的平衡。
策展人:
James Clyne(美国)
Dezign Format(新加坡)
Torlarp Larpjaroensook(泰国)
Leeroy New(菲律宾)
Ong Kian Peng(新加坡)
Regency Enterprises(美国/英国)
Ming Wong(新加坡)
Darius Ou 与 Samantha Yap(新加坡)
Liam Young(美国/澳大利亚)
Youths in Balaclava(新加坡)
本章节聚焦电子游戏作为未来世界建构的强大引擎。这些可游玩的虚拟世界让我们得以亲身体验、测试并重新想象未来。作为可能性的实验室,游戏揭示了个体选择的影响力,并强调我们在塑造替代世界中的主动性。
自《塞尔达传说》(1986)与《最终幻想》(1987)等角色扮演游戏在上世纪 70、 80 年代进入主流文化以来,电子游戏不断拓展其叙事与感知边界。除了强调动作与征服的类型,一种更温柔的游戏风格也逐渐兴起。《风之旅人》(2012)与《纪念碑谷》(2014–2025)等作品以探索与感知为核心,营造出充满关怀、惊奇与美学体验的游戏世界。
本展厅中的项目将这种精神带入东南亚语境。Debbie Ding 的《New Village》以父亲的记忆重建马来西亚小镇,将个人与后殖民历史转化为可探索的虚拟空间。Interactive Materials Lab 创作的《BARC》则通过条码扫描器与收据打印机重新构想街机射击游戏,鼓励协作与对传统游戏机制的趣味性反抗。
这些作品邀请玩家成为新世界的共同创造者——在游戏中行使选择权、塑造结局,并承担起对未来的责任。每一位玩家,都是未来世界的居民与守护者。
策展人:
Die Gute Fabrik(丹麦)
Debbie Ding(新加坡)
General Interactive Co.(新加坡)
thatgamecompany(美国)
Ustwo Games(英国)
Yong Zhen Zhou、Clement Zheng 及 Interactive Materials Lab(新加坡)
数十年来,流行文化不断排演世界终结的剧本。生态崩溃、社会瓦解的反乌托邦图景,深刻影响了我们对未来的想象。气候危机的现实,使这些设想显得愈发真实。然而,末世想象也带来一种奇异的诱惑 —— 当世界被视为无可挽回,我们似乎也被免除了修复它的责任。故事戛然而止,责任随之消散。本章节中的作品拒绝这种逃避。一群设计师、建筑师与艺术家共同提出激进的构想,回应气候危机,描绘仍值得我们去建设的未来。
想象一个世界,全人类生活在一座由可再生能源驱动的超高密度城市中 —— 正如 Liam Young 在《Planet City》中所设想的那样。Jason Pomeroy 提出的漂浮农场,为海平面上升提供了适应性方案。在《The Great Endeavor?》中,Young 设想将化石燃料时代的庞大机械转用于修复地球。而 Ong Kian Peng 则构思出通过人工播云塔引导亚洲季风的气候设计方案。
这些设想并非遥不可及。它们扎根于现实的挑战,结合新兴科技与社会学提案,不仅可能,更日益可行。它们共同描绘出多样而非凡的未来愿景,邀请我们思考:我们希望拥有什么样的未来?又愿意承担怎样的共同责任来实现它?
策展人:
Ethereum Foundation
Ong Kian Peng(新加坡)
Jason Pomeroy(新加坡/英国)
Jakob Kudsk Steensen(丹麦)
Liam Young(美国/澳大利亚)
新加坡常被誉为“未来之城”。
从《理想伴侣》(2015)到《西部世界》(2016–2022),新加坡的天际线频繁出现在科幻作品中。垂直花园与“会呼吸”的建筑,已成为未来城市的视觉象征。
然而,一个面向未来的城市,不仅仅取决于它的建筑轮廓或科技水平。新加坡建国 60 年来,未来早已深植于治理、规划与想象的基础设施之中。通过 Centre for Strategic Futures 与市区重建局(URA)等机构,新加坡将“未来”视为一项可以被主动设计的实践。这种未来主义,不是关于加速,而是关于共生。
本章节邀请观众重新思考新加坡:一个由设计构建的国家,一个自然、科技与政策交汇的世界建构现场。建筑事务所 WOHA 是新加坡生态未来主义的代表,其作品体现了“花园城市”愿景中“城市与自然共生”的理念。多个设计团队也在探索如何让建筑环境重新拥抱自然。本章的高潮,是一项全新委托创作 —— 由新加坡青年共同构想充满希望的未来。
这些作品共同传达出一个理念:在这座岛屿上,未来从来不是被等待的,而是我们共同建造的。
策展人:
Centre For Strategic Futures(新加坡)
Dezign Format(新加坡)
Finbarr Fallon、Annabelle Tan、Kai McLaughlin(新加坡)
Ong Kian Peng(新加坡)
RAD+ar(印度尼西亚)
Superlative Futures、Tent Futures、Halogen(新加坡)
市区重建局 Urban Redevelopment Authority(新加坡)
WOHA 建筑事务所(新加坡)
展览的开场空间仿佛一片既熟悉又陌生的森林,灵感源自新加坡“花园中的城市”愿景,并融合了东南亚的质感与传统。这片悬浮于过去与未来之间的环境,为探索记忆、传承与想象的作品奠定了舞台。Syafiq Halid 的《The Space Remembers You》(空间记得你) 以传统马来声效为基础,构建出一个沉浸式的十四声道声效装置,仿佛一个会倾听、会回应的有机生命体。与此同时,Torlarp Larpjaroensook 的《Spiritual Spaceships》(灵性飞船) 将日常物件转化为宛如太空船的雕塑,暗示即使最平凡的物品,也能成为通往未来的载体。
尽管眼前的森林郁郁葱葱,它却是完全人造的。这一刻意的设计,正是展览所探讨的核心张力——自然与人工之间的界限。通过营造一个既真实又虚幻的景观,展厅邀请观众思考:记忆与想象如何塑造我们对自然的理解? 这片被构建的生态,成为我们对未来想象的隐喻——根植传统,却由科技与设计所引导。
在这里,观众将踏入一个交汇之境——根源与未来交织,旅程由此启程。
策展艺术家:
Syafiq Halid(新加坡)
Torlarp Larpjaroensook(泰国)
EVENT
SPECIAL EVENT
Futures Festival: Worlds in the Making
Futures Festival: Worlds in the Making is an invitation to hold the future open. It brings together the community in a shared exploration of plural worlds emerging from the equator — worlds that are generous, resilient and already in the ma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