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在新加坡历史悠久。虽然南印度移民迁至新加坡后才揭开了印度教在新加坡的近代篇章,但新加坡的印度教最早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属贸易往来而非移民之产物。苏门答腊三佛齐帝国将印度教和佛教带到了淡马锡(当时的新加坡)。不过,直到19、20世纪大量移民涌入,才使得印度教成为了新加坡主要宗教之一。

若干年后(1855年),实龙岗路上的斯里尼瓦沙柏鲁马庙(一座供奉毗湿奴的大型寺庙)也竣工了。不过其塔门直至1966年才建成,塔门描绘了毗湿奴的不同化身,是印度神话领域的一大研究课题。
寺庙地面及周围地区曾经土地肥沃、草木繁茂,满是池塘和菜园。一道小溪流入寺庙,信徒在开始礼拜之前用溪水清洗自己。虽然如今溪流已干涸消失,但寺院有口井,用以纪念那道溪流。该庙也是每年大宝森节游行的起点,如果你来对了时机,就能亲身体验这场好玩的节日庆典。

大宝森节游行的终点为坦克路上的丹达乌他帕尼庙(当地人称之为雀替尔庙或坦克路庙)。该庙由雀替尔人(来自南印度雀替尔地区的钱币商人)于1859年建成,供奉穆卢干王(印度神话中也称苏巴马廉王或卡西克王)。每年一月与二月之间的满月之时,便是大宝森节。当天,信徒会举行各种赎罪以及感谢穆卢干王的仪式,所以游行才以该庙为终点。